经过40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我院与中海油气电集团合作研发的“煤制天然气甲烷化项目”模试装置在邛崃宇源化工厂开车成功。现场人员互帮互助、协同作战、联合攻关的生动场景,被扫描、定格、放大。
镜头一:协同作战显身手
该项目是我院产学研合作的典范,为使合作项目全力推进,院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密切配合,老专家、院及中海油气电集团的青年科技人员联合攻关,为模试项目建设制定了详细的工艺、设计、操作、安全等方案。第一研究室的青年员工是这次模试的中坚力量,为圆满完成这次任务,他们提前做足了准备。何洋作为模试项目的负责人,带领项目组成员20余人驻扎现场,实行24小时连轴转,取样、分析、操作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大家都十分珍惜这次现场实践,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互相鼓励,互相学习。遇到项目组临时的任务安排,都争着去做。这群大多数是80后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如同兄弟姐妹一般在工作和生活上相互关照,相互支持,主动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在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下,迎接挑战,锻炼成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班组长郭雄,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他一人挑起了模试现场设备的安装及工艺管线配管指导工作。他对照流程图,把每台设备、每个调节阀、每段管线都标注的清清楚楚。布线排管、管线连接直接关系到整个装置的正常运行,经过他及厂方人员的巧手布局,一排排管线,一台台阀门井然有序的安装完成。
镜头二:专家悉心指导
甲烷化项目的关键点在甲烷化工段,该工段技术指标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自控老专家顾鼎华提出了对原控制系统进行改进的建议,对自控工艺提出更高的设计条件,甲烷化工段流量、温度、压力等条件的控制精度得到提升,保证了模试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在自控系统的安装调试阶段,顾鼎华老专家悉心指导自控部马勇和李倩等年青人,反复实验各种意外条件下的紧急停车操作,确保原料气的供气安全,为装置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镜头三:携手攻关见成效
现场,挂着引人注目的红色横幅:“西南院.中海油气电集团甲烷化模试装置”。中海油气电集团的侯建国博士、高振、宋鹏飞工程师等人常驻现场,与我院人员积极配合,参与到项目的建设及运行中。他们与科研人员共同讨论项目方案,一道查看现场装置,一起研究解决对策。有一次在装置安装现场,侯博士及宋鹏飞等人对每个工段、每一道流程都仔细查询过目,发现用于压力变送器引压管的两个针形阀的进出口位置颠倒,就及时与项目组成员沟通,把问题消灭在了开车前。经过大半年的合作研发,我院与海油共同申请项目专利5项,科研合作项目取得了满意的进展。
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不一样的镜头,不一样的人物,正是这年轻一代的生力军,折射出西南院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