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院对一季度科研生产工作进行了检查,召开了2012年管理工作会,对各部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在院长办公扩大会上进行了逐项疏理,安排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及时落实整改;召开了全院中层以上干部会,古院长提出,从一季度院的生产经营分析,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更加成为我们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当务之急。要求大家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任务。
上述工作检查、管理会议、办公会议等都是我们院强化管理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近几年,我们院先后修改、制定和完善了100多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科研、生产、投资、采购、商务和人事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和控制,强化了各项工作的检查监督,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我们在生产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还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精细,通过精细化管理出效益。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学》告诉我们,管理就是“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人力资源等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以实现更大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笔者认为,管理出效益首先是规范化。科研、生产等各项工作有了规范,我们做工作和处理问题就有依据;其次是标准化,如果每个岗位、每项工作都有一个标准来衡量,就可以通过比较来衡量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促进内部管理;第三是制度化,制度是内部管理的基础保证。通过具体的制度规范各项工作,规范员工的行为,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效率优先”的内部竞争,促使企业的良性发展;第四程序化,程序化是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的有力保障。根据程序来办事,保证上传下达的畅通,避免职能不清带来的工作失误。管理要程序化,还需要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及时沟通,保证执行环节的流畅。
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我们的院领导、中层干部、班组长就必须从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这五个方面着手提升管理水平,使各项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有效整合我们的各项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我们的每一个员工,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认真做好每一项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就能聚沙成塔,水滴石穿,完成我们的经营目标,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