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化工类研究型企业,西南院的研发范围涵盖了有机合成、催化剂研制、气体净化与合成天然气等多个领域,而且根据市场情况和课题计划,每年的研发项目都在变化,“范围广、多且杂”是其安全生产的基本特点,这就给安全管理带来了难度和挑战,表现在诸如实验操作安全、气体钢瓶管理、环境安全管理等多方面。近年来,西南院各部门狠抓安全落实,加强HSE建设与管理,开展安全大反思,汲取经验与教训,将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保证研发生产的正常运行。
一、勿以事小而不为
与化工厂又高又壮的大型设备相比,实验室的设备可谓“娇小玲珑”,体量上的差距就如“大象与松鼠”。例如,一个固定床反应器,其容积仅100毫升,一个常规的反应釜,其体积也才1-2升,而实验室精馏塔最高也就2-3米。因为实验设备的小型化,实验人员往往从感官上或思想上就觉得这么小的设备,能出什么安全事故呢?但是,安全从来无“小”事,实验室安全同样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搜索一下就会发现,近年来高校的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且稍有不慎,更是引来大祸!研发型企业的课题项目,通常具有探索性,一个完整的实验需要做各种条件测试,例如温度、压力、催化剂配比、溶剂比等,实验过程中的未知性往往带来不安全因素,如果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不遵从化学反应的规律,哪怕再小的设备,也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作为化工研发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规程,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设备检查、试压试漏,实验进行中的观察记录、预防措施,实验后的卸载工作,如设备清理、废液排空,该有的程序一个都不能少,“勿以事小而不为”,切实做到安全第一。
二、未雨绸缪保安全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地震,成都距离震中不到100公里,西南院的实验室也受到猛烈波及。伴随着实验楼的摇晃,部分药品柜上的试剂瓶坠落破裂,部分气体钢瓶倒地漏气,幸好当时并未造成人身伤害。尽管这是百年一遇的强地震,但在地震结束后,各项目组、各实验室随即开展了自纠自查,自我整顿和改善。例如,药品除了分门别类规置,还将易碎的液体玻璃瓶放置于柜体下方,而将不易破碎的固体塑料瓶放置于柜体上方,这样即使发生坠落事故,也不易摔碎试剂瓶。在钢瓶气的管理方面,将气体研究所和各项目组需要的众多不同种类的钢瓶气统一放置于专用库房,不再置放于实验楼,该措施不仅消除了气体钢瓶潜在的安全隐患,也使钢瓶气的取用更规范有序。自我整顿和改善不是偶然事故发生后的一时补救,而是长期的理念和规范,只有做到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安全无忧。
随着城市的发展,西南院的周边新建了很多住宅小区,作为化工研究设计院,虽不及化工厂敏感,但近年来的安全和环保压力也与日俱增。尽管实验室的试剂用量小,但安环部仍制定了严格的“三废”管理制度,对固液废实行每月集中回收处理,严禁外排,既保证了环保安全,也保证了作为一家化工类科技型企业的声望。
三、理念在心促发展
关于安全生产与管理的理论有很多,例如:海因里希法则、“三全”安全管理、杜邦十大安全管理理论,近些年关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也修订得越来越完善和严厉,同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各行业还会颁布各行业的安全标准,各公司各部门也会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严格而可行的规章制度。因此,我们并不缺理论和制度,缺的是将安全的理念植入每一个员工的大脑深处,因为,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才是保证安全的第一要素。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不是口号式、运动式的检查应付,做好安全工作,最根本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人身安全!人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保障人的安全就是保障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安全工作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改进安全制度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理念,防患于未然,治标更治本,才能积极打造自主安全的的工作局面,从而确保企业的稳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