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

支部建在实验室 党建科研双促进

来源: 西南院
时间:2018-12-06

在西南院的科研阵地,以项目组为组织核心的各研发团队承担着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研发任务,由于化工研发存在系统复杂性、开发周期长等特点,同时还面临着变化多端的市场需求,各团队研发人员都感觉压力大、责任重。如何在长周期的研发中激发员工斗志,确保每年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如何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开展广泛的组织活动,有效调节好员工身心?如何将党建工作与科研任务有机结合,实现协调发展双促进?这些都是新形势下摆在科研党支部面前的任务与难题。作为研究型单位,在西南院技术中心,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高达85%,党建工作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从人员素质来看,员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意识;(二)从队伍结构来看,主体是化工专业人才,文化和专业素质较高,尤其是科研骨干,承担着多重身份与重任;(三)从工作方式来看,组织领导多数是兼职,支部书记兼职化是党建工作适应科研规律所普遍采取的一种模式。由于人才结构和工作方式的不同,科研党支部意识到,越是科研任务繁重,越是需要加强党建工作,发挥思想政治的指导作用,凝聚员工力量,理顺员工情绪,振奋精神,鼓舞士气,使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因此,如何将党建工作与科研任务紧密结合,就成为科研党支部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对于信奉科学真理的高学历、高素质、高要求的“三高”人员,也必须用科学的党建方式才能更好地助推其研发工作。由于技术中心员工主要的工作阵地在实验室,支部便将党建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走进实验室,努力探索党建与科研工作的新方式,开创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既有常规的党群例会、党建讲堂、党建联席轮岗制等一般性形式,也积极探寻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机制,例如,单独成立科研党支部,将支部建在实验室,通过开展掌上党建竞赛、党员示范岗技能比拼赛,将党建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升团队凝聚力,让支部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季度考核积分制完善一先两优评选,真正考核出工作扎实的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建立名副其实的党员示范岗;针对出差在外的党员,结合实际建立项目现场流动党员活动站,在项目当地通过观看红色影片、参观爱国主义基地等方式开展活动。

实践证明,用先进的思想武装,用科学的方法指导,通过支部建在实验室、常规和创新的党建工作形式,一些典型的优秀个人和团队便涌现了出来。入职西南院仅一年多的王光永就是这样一位身兼多重身份的模范党员。他是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的化工工艺博士,他是技术中心有机合成项目组组长,而他更是一位老党员——虽然工龄不长,但其在本科大二时就已入党,已是一位有九年党龄的老党员了。缜密严谨、一丝不苟是王光永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以其实验数据处理表格为例,在进行实验数据计算处理时,一个表格内的横向列数竟然达到了170列,每一个表格内,一个数据、一个符号都不能有丝毫差错,所谓“差以毫厘,谬以千里”,这是一项繁复又精细的工作。正是这样高标准、严要求,王博士带领项目团队研发羟醛反应催化剂,在较短时期内,就在MMA合成催化剂研发上取得突破,并完成催化剂单程1000小时寿命实验。据了解,该类型催化剂寿命突破1000小时在国内外的文献和新闻中都未曾有报道。

除了先进个人,丰富的党建活动也活跃了组织工作,使各团队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升级优化了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批先进团队典型,如获得以党组和项目负责人名字命名的“王科创新工作室”和“张新波创新工作室”。“王科创新工作室”是以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硕士为科研骨干的技术攻关团队,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其自主研发的甲醇脱水制二甲醚市场占有率达70%,在神华宁煤百万吨级生产装置上实现了催化剂全面替代。“张新波创新工作室”对现有焦炉气甲烷化技术进行持续升级改造,同时实现煤制天然气甲烷化技术的工业示范以及中低温脱硝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其中自主开发的焦炉气甲烷化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在国内许可21套,有力地带动了化工与能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无论企业性质、规模大小,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和企业文化,而党建工作则是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和传家宝。科研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西南院通过不断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建立适合科研单位党建工作的新形式,既保证了党建工作的导航作用,又确保了科研工作的的正确方向,实现了党建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起到了双促进同发展的积极效果。

商务垂询
电话号码:
028-85968035(变压吸附技术)
028-89461325(工程开发设计与总承包)
028-85962857(催化剂产品)
028-85964531(技术研发和升级业务)
电子邮箱:
sales@swrchem.com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投诉与问卷 | RSS订阅 | 常见问题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蜀ICP备1200860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