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固是物质的三种基本形态,气体、液体和固体是化工单元过程中最普遍的三种形式,其中,气体因其分子间距离较大,相互作用力小,相较于液体和固体,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扩散性。在化工装置中,容器或管道只要有丝毫的缝隙,就很容易发生气体泄漏,从而带来安全隐患。那么,气体的危害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对于人体而言,气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窒息性和毒性。窒息性气体一般是无色无味的无机气体,仅凭人体的感知难以察觉,却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窒息事故,而毒性气体往往是生产中产生的有机气体,吸入后会对人体造成短期或长期的病理性伤害。其次,气体在工业上的危害还包括燃烧性、腐蚀性和爆炸性等,一旦发生此类事故,会给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对各类气体的实时监测和警报就成为预防气体类事故的关键手段。
以笔者所在的技术中心为例,工艺研发需要用到气体类原料,实验过程会产生有机气体,分析检测也离不开高纯度气体的辅助。2019年下半年,应公司HSE管理提升的要求,安环部联合技术中心等部门对实验楼的气体监测管理进行了一次技术升级。一是针对实验用气体钢瓶,全部配备带报警装置的气瓶柜,二是在实验区域,安装了气体报警器。经过测试,一旦气体钢瓶发生了泄漏或实验区域产生了危害性气体,报警器就能立即发出警报声,相关人员能在第一时间查看现场并采取应对措施。
《安全生产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了我国安全生产的主要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2014年的修订案更加突出了事故预防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内容。除了统领各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法》,各地区、各行业,以及各企业也都制定了相关的安全法规和条例,这些法律法规和条例也越来越强调事故预防的重要性。各种大小事故的经验和影响表明,前期的安全投入可谓是“以小博大”,事故预防的投入往往远低于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伤。做好事故预防,是以较少投入取得更好安全效果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安全管理往往是经验型和事后管理,即所谓“亡羊补牢”型,这种补救型的方式虽然“未为迟也”,但却付出了“亡羊”的惨重代价。这是一种被动的安全管理模式,只重视对事故本身进行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却没有真正意识到事故预防的重要性,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先进的HSE管理理念的要求。在安全控制和管理理论中,有一则著名的“海恩法则”,即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 29 起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 1000 起事故隐患。这1:29:300:1000的数据主要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任何事故都是有原因和先兆的!——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竟然存在300起先兆,有人可能会说这数据太夸张了吧,哪会有这么多先兆?觉得夸张的人也许是经历了长期的“岁月静好”,并未经历过什么严重事故,主观经验上觉得有点夸张。其实大可不必纠结于该理论用数学统计方法得出的比例数字,重要的是认识到既然“事出有因”,那也就说明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那么,这就给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者一种启发,即发现预兆并进行干预,将发生事故的“前因”控制住,尽最大可能地避免事故“后果”的产生。与“亡羊补牢”型比较,这种将安全管理由“后”往“前”推的模式,可谓是“未雨绸缪”型,即预先筑牢安全生产的大堤,建设牢固的第一道防线,这是抓好安全生产的基础,也是达到安全生产目标的关键第一点。
对每一家化工企业来说,安全生产都是其稳固发展的基石,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者而言,应当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这样才能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凡事预则立”,“预”就是预防、干预,通过现代监测技术手段的应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可以及早发现事故苗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应急和转危为安的能力,从而促进安全工作在更高的水平上健康发展。